名句误解

1、父母在,不远游。
下半句是 "游必有方"。
意思是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
2、"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后面还有一句:"硁硁然小人哉"。
意思就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义。
"硁(keng)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因此孟子同学直接就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只要合乎道义。
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出自《庄子.养生主》一直被许多人用于鼓舞学习者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在这之后还有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意思大概就是说,你拿有限的生命去学什么没完没了的知识,你真是傻呀
4、"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现在人们普遍理解作为儿女,要为家族续香火,不然就是不孝,完全错了。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是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意思是不孝的事情有很多(有三种之说,但孟子说过有五不孝),以不守后代之为大。
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一舜出家在外,二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古有以帝王为父母一说,三舜的父亲对他很暴力,即使这样他还是很孝顺。所以君子们都认为一样)。和生孩子续香火没一毛钱关系。
5、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其实也是有来历的:明末的破山禅师,于战乱年间,在夔东十三家之一的李立阳营中度日。因李立阳嗜杀成性,为了救 度一方生灵,禅师要求他戒除不必要的杀业。李立阳见禅师严持戒律,不食酒肉,就对他说:"你只要吃肉,我就不杀人了。"禅师马上与李立阳订约,不惜大开酒 肉之戒,使许多人得以活下来,一时传为美谈。
6、《口技》遥闻深巷犬吠声,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夫呓语,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既而儿醒,大啼。
以上红色部分,据说涉及"男欢女爱"的描写,不合适中学生阅读,故教科书中删除之。
7、《周易·乾卦》:群龙无首
其中有一种解释是:见群龙无首,吉! 意思是在这群龙里没有首领,没有说谁是老大,老二。不说谁大谁小。大家都是平等的。表示是一种和平,和谐的状态,这样就很好。类似于老子的无为而治
8、人是生而自由的
下一句是:「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再下一句是:「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9、你办事,我放心----------------------有事找江青同志商量。
维基百科有仔细的解释。
10、三思而后行,其实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孔子的意思是想两遍就赶紧去做,想来想去的还不行动你墨迹你妹啊!
11、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是白居易老的时候,一个老朋友问他:你还记得某某某(白居易年轻时候某个相好),白居易说,老来多健忘,老朋友很惊诧,也很失望,但白居易又说道,唯不忘相思
12、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朱熹在《中庸或问》中说:"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意为:虽然是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的车子,拿出门去行路的时候,却能和车辙完全适合,这是因为有一定的规格、尺寸做标准的缘故。所以叫做‘闭门造车,出门合辙’"。而今天只取"闭门造车",却是在讥讽"出门不能合辙"的脱离实际,用法截然不同。
13、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孝敬父母说的是心,不说行。若只是看行动上给予的物质满足,贫穷的家中就没有孝子。爱美之心人皆有,好色不乱乃英豪。男人都喜欢美女,女人都喜欢美男,但只要不做淫乱之事就不算恶。淫是论行不论心。
14、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指放弃曾经的执著(情感心执),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类似的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中的"仁"。这里的"仁"同样 不是指仁慈,而是指一视同仁,平等的对待。"以万物为刍狗"也可以说成是以万物为璞玉。这种通过互相对立的两个属性之一来表达统一整体的表示方法是古人常 用的。
15、中国是一头沉睡的巨狮,当他醒来全世界都会震惊那就永远别让他醒来。——拿破仑
幸好,历史不以拿破仑的意识为转移,还好,是人都是看走眼。
16、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孟子《尽心上》
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阳平),这里的""是动词,句意为 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改进提升自身不足),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
1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一般人的理解:"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
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18、以德报怨

这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 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了我,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 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拿起板砖 飞他!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